當前位置:首頁 > 品牌專欄 > 文化頭條

文化記憶丨萬家燈火 月落歸家

發布于 2020-05-27 00:00:00  次瀏覽


1935年3月10日的深夜

在貴州茍壩的一羊腸小道

毛主席一行步履匆匆 

馬燈散發的微弱光芒

忽明忽暗 在夜色中搖曳

毛澤東此行的目的 是勸阻周恩來

攻打打鼓新場的軍事行動

這個故事 發生在茍壩會議期間

這次深夜造訪

幫助紅軍免遭重大挫折

進一步確立毛主席的領導地位

640.webp (6).jpg

在戰時 馬燈曾被蔣介石列為禁運物資

只有中央主要首長才有機會使用

在井岡山的八角樓  遵義的會議桌

延安的窯洞

都能看見馬燈的身影

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者

是漫漫長夜

照亮革命道路的真理之光

640.webp (7).jpg

進入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

馬燈在國內逐漸普及并廣泛使用

不過 由于以煤油為燃料 價格高昂 

馬燈依舊是農村地區的“稀缺品”

一家人圍著馬燈忙忙碌碌

孩子們埋首苦讀

大人們縫縫補補

在一窮二白的艱苦歲月里

馬燈 成為給予人們溫暖的生活之光

640.webp (8).jpg

改革開放后 隨著電力的普及 

馬燈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馬燈 變成許多六零后、七零后

關于鄉愁的文化載體

一盞燈火 一縷鄉情

那橘黃色的火焰 

和陣陣煤油味

卻是最令人安心的所在

萬家燈光 不及回憶深處那一道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