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 | 十四五規劃新鮮出爐,跟文化產業相關的內容有哪些?
發布于 2021-10-23 13:38:46 次瀏覽
文化目標
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意識形態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
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工作體系。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和長效機制,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持續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革命文化研究闡釋和宣傳教育,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完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律政策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體現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全過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齊抓共管機制。
加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整體性系統性研究、出版傳播、宣傳闡釋,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等建設,建好用好“學習強國”等學習平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深入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
文化產業發展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
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壯大數字創意、網絡視聽、數字出版、數字娛樂、線上演播等產業。加快提升超高清電視節目制播能力,推進電視頻道高清化改造,推進沉浸式視頻、云轉播等應用。實施文化品牌戰略,打造一批有影響力、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培育骨干文化企業,規范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積極發展對外文化貿易,開拓海外文化市場,鼓勵優秀傳統文化產品和影視劇、游戲等數字文化產品“走出去”,加強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旅游體驗。深入發展大眾旅游、智慧旅游,創新旅游產品體系,改善旅游消費體驗。加強區域旅游品牌和服務整合,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推進紅色旅游、文化遺產旅游、旅游演藝等創新發展,提升度假休閑、鄉村旅游等服務品質,完善郵輪游艇、低空旅游等發展政策。健全旅游基礎設施和集散體系,推進旅游廁所革命,強化智慧景區建設。建立旅游服務質量評價體系,規范在線旅游經營服務。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提升文化治理效能。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機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深化國有文化企業分類改革,推進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和院線制改革。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制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等領域法律法規。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大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開展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和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的宣傳學習。實施文明創建工程,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科學規范做好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文明家庭評選表彰,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建立懲戒失德行為機制。弘揚誠信文化,建設誠信社會。廣泛開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提高文藝原創能力。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健全重大現實、重大革命、重大歷史題材創作規劃組織機制,加強農村、少兒等題材創作,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建立健全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引導、宣傳推廣的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推動形成健康清朗的文藝生態。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培養造就高水平創作人才和德藝雙馨的名家大師。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強文物科技創新,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國工程,開展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加強文物和古籍保護研究利用,推進革命文物和紅色遺址保護,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制度。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加強世界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單位、考古遺址公園、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實施知識產權強國戰略,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加快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立法。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和行政執法,健全仲裁、調解、公證和維權援助體系,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大損害賠償力度。優化專利資助獎勵政策和考核評價機制,更好保護和激勵高價值專利,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改革國有知識產權歸屬和權益分配機制,擴大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知識產權處置自主權。完善無形資產評估制度,形成激勵與監管相協調的管理機制。構建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公共服務平臺。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提升通信設備、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軟件等產業水平。構建基于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醫療等重點領域開展試點示范。鼓勵企業開放搜索、電商、社交等數據,發展第三方大數據服務產業。促進共享經濟、平臺經濟健康發展。聚焦教育、醫療、養老、撫幼、就業、文體、助殘等重點領域,推動數字化服務普惠應用,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推進學校、醫院、養老院等公共服務機構資源數字化,加大開放共享和應用力度。推進線上線下公共服務共同發展、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在線課堂、互聯網醫院、智慧圖書館等,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務機構對接基層、邊遠和欠發達地區,擴大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輻射覆蓋范圍。加強智慧法院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互聯網+公共服務”,創新提供服務模式和產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強化中華文化傳播推廣和文明交流互鑒,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權益。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功能,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數字化發展。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完善應急廣播體系,實施智慧廣電固邊工程和鄉村工程。發展檔案事業。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推動農村電影放映優化升級。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和設施建設運營。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推動健康關口前移,深化體教融合、體衛融合、體旅融合。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進社會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和學校場館開放共享,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場所覆蓋面,因地制宜發展體育公園,支持在不妨礙防洪安全前提下利用河灘地等建設公共體育設施。保障學校體育課和課外鍛煉時間,以青少年為重點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和干預。堅持文化教育和專業訓練并重,加強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提升重點項目競技水平,鞏固傳統項目優勢,探索中國特色足球籃球排球發展路徑,持續推進冰雪運動發展,發展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職業體育賽事。擴大體育消費,發展健身休閑、戶外運動等體育產業。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及杭州亞運會等。深化公共衛生、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人文合作,加強議會、政黨、民間組織往來,密切婦女、青年、殘疾人等群體交流,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推進實施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建設數字絲綢之路、創新絲綢之路。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海洋合作、野生動物保護、荒漠化防治等交流合作,推動建設綠色絲綢之路。積極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醫療衛生和傳染病防控合作,建設健康絲綢之路。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利用網上網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民心相通。開展“感知中國”、“走讀中國”、“視聽中國”活動,辦好中國文化年(節)、旅游年(節)。建設中文傳播平臺,構建中國語言文化全球傳播體系和國際中文教育標準體系。積極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和人員往來,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推動兩岸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交流合作,促進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共享,支持兩岸鄰近或條件相當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促進兩岸同胞共同傳承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兩岸基層和青少年交流,鼓勵臺灣青年來大陸追夢、筑夢、圓夢。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共同反對“臺獨”分裂活動,維護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致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以高水平雙向投資高效利用全球資源要素和市場空間,完善產業鏈供應鏈保障機制,推動產業競爭力提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有序推進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相關業務開放。